一、有关说明
1、评审依据: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及《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而成。
2、评审思路:课程立项即为院级重点课程,建设1~2年后通过评审即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期对该课程分阶段进行二次检查评审。本评审指标共分三个类型:立项评审指标、建设一期评审指标、建设二期评审指标。
二、评审指标
(一)立项评审指标
1、课程定位
(1)该课程为职业技能课程,特别是实践环节突出的专业课程。
(2)该课程有良好的校企共建的基础或发展空间,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一定影响或辐射作用。
2、教学队伍
(1)课程负责人长期(至少二年)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且原则上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该团队至少由三位主讲教师组成。
(2)建设团队体现一定比例的“双师”结构。
3、建设情况
(1)教学条件较好(设施、质量、管理等),教学建设和改革有一定特色。
(2)该门课程所在的专业有发展优势。
(二)建设一期评审指标
1、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课程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
① 内容选择: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② 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4)教学手段
①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 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能进行合理设计。
2、校企合作
(1)建立行业和企业专家委员会,联系紧密,合作良好。
(2)建有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制度、运行良好。
(3)重点建设好国家规划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能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4)团队中有企业教学经历或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并承担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5)能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6)积极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
3、完成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课程简介(包括课程负责人、课程组主讲教师、课程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师教案、习题与答案、补充学习资料、提供与学习相关的网站、答疑留言板或答疑信箱、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教材及相关资料等材料。
4、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1)建设过程中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三)建设二期评审指标
1、完成课程录像
(1)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
(2)课程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2、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1)建设过程中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3、实训条件良好
(1)校内实训室要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2)校外实训基地要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4、课程的社会评价
(1)该课程学生参加相关技能大赛表现突出,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证书获取率高、质量好。
(2)学生实习、实训作品有应用价值。
(3)课程团队承担有自治区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有自治区级以上教学成果或获得过相应教学奖励。
(4)学生、企业等评价较高。